癌症是怎样吞噬生命的?

医牛资讯原创 2019-06-14 癌细胞;癌症;局部并发症;全身并发症 (4350)

癌症在发展的早期阶段是不会威胁到生命的,对机体的功能也几乎没有影响。只有在进展期或晚期才会危害生命。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我国大部分肿瘤(尤其是胰腺、肝、胆、胃、肠肿瘤)患者都是在出现症状之后方才就诊的,明确诊断的时候已经属于晚期。目前仍然没有根本的办法完全控制癌症发展,即使有机会采取手术、放化疗,鲜有真正治愈的机会,多数生命终究要被癌魔所吞噬。

在癌症患者的死亡证明书上,死亡原因往往填写的是癌症名称,如胰腺癌。而我们口头上,也常会有一种表述,即:某某死于胰腺癌。在这里,癌症本身就被人们认为是死亡的最后原因,或者说癌症就是一种死亡机制。至于,癌症患者究竟为什么会死,怎么死的,就少有人深究。在知网检索,国内仅1994年李睿明撰文呼吁要重视肿瘤病人死亡机制的研究。笔者对此深感兴趣,然而要说清此问题却实属不易。曾想就这一问题做一综述,却因为缺少相关文献,使得本文草稿已经躺在我的写作箱里寂寞了许多年。然而,在临床上,我们常看到有些非常晚期的患者,可以出乎意料地延续很长时间的生命。曾有一位熟人,肝癌,巨块型,无法手术切除,通常这种情况生存3个月都够呛,但她却活了一年多。最后,隔着衣服都可以看到肿瘤明显往外凸,宛若第三只手。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生命的顽强。要解释这个问题,就必须研究癌症患者的死亡机制,深究癌症最后是怎样吞噬生命的。虽然尚无法在严谨学术论文上发表,但在面对大众的信息平台分享,为认知癌症提供一种新视角,应该也会利大于弊。当然,有争鸣更好。可以激起大家的重视。

癌细胞,说到底是自身细胞的一种变异。从亲疏程度来讲,远比你的父母子女的细胞要“亲”得多。因此,这些细胞才会被机体免疫系统认为是“自家兄弟”,也才有生存的可能。癌细胞的特性就是不可控制地生长,另一个特性就是可以转移到其他器官。后果就是局部的癌肿形成,还有远处转移灶的形成。这就象帮派一样,有总舵,还有分舵。可以说,癌症本身并不直接导致患者死亡。其致命的招数主要是通过癌肿所引起的并发症来实现的,包括局部并发症和全身并发症。

局部并发症,包括梗阻、穿孔、出血三大并发症。主要发生于生长在空腔管道的恶性肿瘤。消化道就属于空腔脏器。食物经口吞咽后,进入食道、经胃、十二指肠、小肠、结肠,最后到直肠,完成整个消化吸收过程。如果消化道的某个部位发生了癌症,肿瘤生长到了一定大小,就会堵住消化道里的食物、消化液,导致梗阻的发生,临床就会出现呕吐、不能进食、腹痛等症状。晚期肿瘤的瘤体中央会出现缺血坏死、破溃,这样,就可能导致消化道的癌性穿孔,大量的肠内容物进入腹腔,引起弥漫性腹膜炎甚至是粪性腹膜炎,导致感染性休克。消化道肿瘤破裂,或者侵犯血管,都可导致消化道出血。消化道肿瘤导致的梗阻、穿孔、出血,起病急,严重危及患者生命。一旦发生,往往回天乏力。患者很快会出现难以逆转的休克、感染,从而在短期内病情恶化,直至死亡。

全身并发症,如恶液质、脏器功能衰竭,也是癌症患者的死亡机制。癌细胞具有不可自控的无限增殖特性,不断向机体索取营养,使得机体不断被消耗,形成恶液质。临床上的表现是患者形如枯槁,极度消瘦。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原发肿瘤或者转移病灶的侵犯性生长,导致肺功能严重下降、肿瘤压迫呼吸道。进而可造成心、脑等重要脏器因严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而发生不可逆损害。严重者可导致急性死亡。

癌症吞噬生命过程的快慢,显然和癌症本身的生物学行为(恶性程度)有关系。有些肿瘤恶性程度高,吞噬生命的速度就快;有些肿瘤恶性程度低,吞噬生命的速度就慢,甚至缓慢到觉察不到。如,早在1981年在Cancer上发表的尸检甲状腺癌发生率研究发现,甲状腺癌检出率为8.6%,这些基本都是隐匿性的甲状腺癌。因此,甚至有些学者建议使用“小乳头状病变”来重新命名处于休眠期的甲状腺乳头状癌,以更准确反映出他们带给病人的极小的健康风险。

作者观点:

1.不必谈癌色变,患癌后的生命旅程可长可短,取决于癌症的生物学行为、合适及时的治疗和良好的心态。

2.早期诊断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三早)是依然是癌症治疗的法宝,但在临床时间中早到什么程度最为合适是个问题。

3.关爱自己,每当地球每绕太阳一周,就给自己的身体检修保养一次,建立自己的健康档案,会有获得“三早”的机会,获得延长自己生命路程的福利。

本文作者简介:

吴文川,复旦大学附属中山普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2008年赴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Essen医院和波鸿鲁尔大学Knappschafts医院访学。2013-2014年,作为访问学者公派至全美排行第一的约翰霍普金斯医院(Johns Hopkins Hospital)接受外科博士后(Postdoctoral Fellowship)培训。现为上海市医学会普外科专业分会青年委员,青年学组副组长,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专家,多本杂志审稿专家,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十余项科研课题,主要从事胃肠道肿瘤、胰腺肿瘤的临床诊治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吴文川,靳大勇.胰腺肿瘤和壶腹周围肿瘤.见:汤钊猷,主编.现代肿瘤学(第三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935-954.

【2】吴文川,靳大勇.胰腺癌.见:樊嘉,主编. 肝胆胰肿瘤诊断治疗学. 上海: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147-238.

【3】Saif MW. Pancreatic neoplasm in 2011: an update. JOP, 2011,12:316-321

【4】李睿明. 应重视肿瘤病人死亡机制研究。医学与哲学,1994,15.

【5】吴文川,楼文晖. 胰腺癌综合治疗面面观. 医学与哲学,2013,34:13-18.

【6】Bonderson L, Liungberg O. Occult thyroid carcinoma at autopsy in Malmo, Sweden. Cancer,1981,15:47(2):319-23.

【7】Brito JP, Hay ID, Morris JC. Low risk papillary thyroid cancer. BMJ,2014,348,g3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