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靠节食+催吐?华西专家说,给你们讲一个19岁小姑娘的恐怖故事…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医牛健康资讯网综合整理 2023-04-29 减肥|进食障碍 (1643)

“我要减肥了!”

“我吃完这顿真的要减肥了!”

“儿豁,明天开始我绝对要减肥了!”

这样的话,大家有没有觉得很耳熟?自己或者身边的人多多少少都说过,

减肥是很多人一生的命题,但在减肥的这条路上,有的人选择了节食、催吐这些方法,而忽略了对身体和心理的严重影响。

“切,饿哈肚子还怕心理有影响哦?不信!”

“就是,现在不还流行轻断食吗?”

“我身边倒是有朋友吃多了要自己抠吐,但现在身体也好像没啥子,当然也没瘦啥子!”

 正是由于大家觉得这些操作很“日常”,所以忽略了节食和催吐对于身心的伤害,长期节食不仅造成身体免疫力低下,身体机能紊乱,还可能患进食障碍这种致残、致命的精神类疾病。

下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张骏教授带着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21级八年制的孙健桐、聂皓苒同学来科普一下,节食和暴食引起的进食障碍,进食障碍到底有哪些危害,偶尔的节食和催吐又会给身体带来哪些影响。

「真实·案例」

这位19岁的女生,是一位进食障碍的患者,她想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自己是如何从减肥、节食、暴食、催吐一步步发展到进食障碍的。

初中时代,同学们都开始在意自己的身材,身高一米七的我当时体重有140斤,在纤细的众人中显得“突兀”,我开始意识到:得减肥了。

我尝试了瘦身操、断轻食和代餐食品,但见效甚微,为了尽快减肥,严格控制摄入热量,常常在晚上饿得难以入眠,起来吃夜宵,便又前功尽弃。

有天我发下毒誓:只吃菜,多喝水。于是,之后每天仅摄入各种低热量的菜叶,饿了就以水饱腹,这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我的“不适”。果然,一个月体重就下降近20斤。此时身体已经开始虚弱,但我并没有警觉,只为体重的下降感到喜悦和兴奋。

高兴不会太久,一旦吃了米饭或肉,第二天我的体重就开始疯狂反弹。但越是这样,我对碳水和肉反而产生巨大的欲望。薯片、蛋糕、还有久违的炸鸡和奶茶,一吃就更停不下来,明明早就不饿了,明明知道应该停下,但早已失控的我,只得一边流泪,一边咀嚼,一边吞咽……这种情况隔三岔五就会上演,行为和心理的相悖,让我有了极大的负罪感和心理压力。

因为暴食,我的体重快速反弹,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加入了一个催吐群,并学到了利用催吐管的方式催吐,多次在暴食后把食物倾泻而出……

催吐管给了我两个月的甜头后,却给予了我当头一棒。

一天深夜,酸水和胃液从我口中不受控地涌出。胃酸反复刺激食道,喝冷饮或热水都会感到刺痛;最可怕的是,我的后槽牙被酸性物质严重腐蚀。我害怕、恐惧,可是暴食、催吐的恐怖循环根本无法停止。太多的精力花在了这两件事上,学业生活,人际关系抛之脑后,我的生活从此陷入了泥潭之中。

更可怕的是,我的身体不但没有最初时梦寐的那种美丽,反而因为催吐而腮帮肿胀,多处畸形,甚至多次想要自杀……

一、什么是进食障碍?

进食障碍指不正常的饮食行为以及对食物、体重和身材的高度关注和惶恐焦虑。这是一种致残、致命和代价高昂的精神类疾病,会严重损害身体并损害患者的心理和社会功能。

“进食障碍是不是就是吃不下东西?不想吃东西?”

答:不止!

进食障碍类型包括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暴食症、回避限制性食物摄入障碍、异食癖和反刍障碍。其中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是目前最为常见的两大类。

1. 神经性厌食症

患者由于对体重上涨或身材形象受负面影响的中度焦虑和恐慌,故意用节食等各种方法,造成体重不足。

2. 神经性贪食症

主要特征是反复暴饮暴食以及暴饮暴食后不适当的负反馈行为,如诱导呕吐、不当使用食欲抑制类精神药物、泻药或补偿性的过度运动等。

多数情况下,神经性厌食症和神经性贪食症可能在同一位患者身上出现,比如上面那位19岁的女生,一边极度厌食,一边又暴饮暴食,正是这样反复地拉扯,让自己身体和心理最终“崩溃”。

二、这些因素与进食障碍的发生有关

1.心理因素

进食障碍与特定人格因素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如低自尊、完美主义和高自我标准。

2.社会与家庭因素

近年来,流行的“白幼瘦”审美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进食障碍患者陷入泥潭的诱因;同时有研究发现,家庭关系存在问题的人群更容易得这个病。

3.神经生物学因素

研究人员使用磁共振成像(MRI)等技术来研究进食障碍患者的大脑灰质和白质体积、皮质厚度和表面积,发现患者的大脑结构在患病后发生了一定病理改变。

三、青少年、年轻女性、肥胖人群更容易得进食障碍

“我看这个病就是袁隆平爷爷让你们吃饱了撑的,倒回切几十年,听都没听说过还有这个病!”

答:说得对也说得不对。

进食障碍不是这几年才有的,早在上世纪就有了,但毕竟这个病就是跟肥胖有密切联系,生活好了大家吃得丰富了,自然得这个病的机率会上升。在1960-1970年期间,欧洲的严重型进食障碍的发病率达到了每10万人就有1.2人左右的水平,让进食障碍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并被纳入了“临床常见的严重疾病”之中。

虽然所有人都可能受到进食障碍的影响,但相比之下,青少年和年轻人患病率更高一些,比如神经性厌食症就很少在30岁之后发病。除此之外还有这些人容易遭——

1. 5岁到24岁的女性是进食障碍的高危人群。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在2008年开展了一项对于成都市女性大、中学生进食障碍调查,结果显示年龄在12至22岁的女性估计患病率达3.32%;其中17岁的女孩估计达7.16%。

2.  在特定职业人群如舞者中患病率就更高,其中女性舞者高达50%。

3. 不要以为儿童就不会得这个病,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4524名9~10岁儿童中,进食障碍的患病率约为1.4%。

4. 还有一类就是肥胖的青少年群体,加拿大一项调查研究显示,肥胖青少年进食障碍的患病率(9.3%男性;20.2%女性)与健康体重青少年的患病率2.1% 男性;8.4%女性)相比,明显更高。

四、进食障碍得危害你们想都想不到有好吓人

很多人都以为,得了进食障碍最多就是营养不良、消化不好,等过段时间补起来就行了,但这样的观念完全错了。你们多半都想不到,世界上每62分钟就有一名进食障碍的患者去世,你们更想不到,这个疾病会给身体和心理带来哪些影响。

1. 身体上

  • 01 原因不明的低血糖。

  • 02 伴有肝酶升高、胆固醇升高和内分泌变化。例如轻度甲状腺功能减退、雌激素或睾酮水平低,以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和生长激素分泌过多等。

  • 03 呕吐会带来唾液淀粉酶升高。

  • 04 催吐可能导致低钾性碱中毒。

  • 05 女性绝经或停经。

  • 06 电解质紊乱。

  • 07 进食障碍引起的异常瘦弱的患者,还会出现原因不明的窦性心动过缓和血压偏低等症状。

2. 心理上

在吃了会胖、不吃又饿、吃了后悔的反复拉扯中,患有进食障碍的人群里,可能会出现失眠、焦虑、抑郁、自残等问题。

3. 最严重得后果:自杀

因患有严重进食障碍而去世的患者中,80%因为器官衰竭带来的躯体并发症去世,20%则因为自杀,其中,神经性厌食症出现自杀的情况更多。

五、进食障碍的治疗

如果发现自己或周围有人有厌食、催吐、暴饮暴食等情况出现,那么一定要建议他们及时看医生,不仅要看消化、胃肠专业的医生,更重要的是要看心理医生!因为不管是神经性厌食症还是暴食,都需要心理正规治疗。

1.心理治疗

进食障碍患者绝大多数都具有严重的认知偏差,因此心理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通过外部干预,矫正患者的认知,建立积极的生活方式,从而改善现状。目前进食障碍心理治疗的主要方法有认知行为治疗、心理教育、自助技术和家庭治疗等。几种方案可以相互补充,以达到最好效果。

2.药物治疗

根据进食障碍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医生可能会开具相关药物,改善患者情绪,提高配合度。但总体来看,药物治疗效果不确定且极易复发,因此不作为主要治疗方式。

六、偶尔节食和催吐对身体的害处也不少

“医生,我只是偶尔节食或者长期不吃碳水,an不an连续几顿吃多了才会催吐一下,这种情况肯定不属于进食障碍噻,问题不大哇?”

答:频率很少的节食和催吐,虽然算不上进食障碍,但可能会逐步演变成进食障碍啊!再说了,节食、不吃碳水、催吐对身体都有较大危害啊!

节食给身体带来的影响:

消耗肌肉

肌肉有好珍贵大家晓得噻?长时间不吃东西,肝脏存储的糖原差不多耗竭,血糖会降得过低,胰高血糖素分泌会增加,就会启动糖异生来维持血糖稳定,也就是消耗肌肉来维持体内正常运转,说大白话就是你身上的瘦肉都被消耗了,只剩下了泡泡肉。

抵抗力降低

饥饿会引起皮质醇水平升高,导致肌肉分解、脂肪重新分布,让你可能变成向心性肥胖的同时,皮质醇还会抑制免疫力,让人容易生病。

基础代谢降低

饥饿时身体会通过降低甲状腺激素水平,保护性的调低基础代谢率,来尽可能保证基本生命活动的能量需要。而你的基础代谢率越低,每天消耗的热量就越少,即使你比以前吃的少,但你消耗的更少,越减越肥就是这个原因。

长期不吃碳水化合物会给身体带来这些影响:

出现中毒症状

完全不吃碳水化合物,脂肪来不及完全燃烧,会产生大量酮体,出现不良反应,如低血糖反应、饥饿感、面色潮红和心率加快、皮肤瘙痒甚至风疹和便秘等中毒症状,时间久了还可能会引发心血管系统疾病。

损伤肝功

皮下脂肪在正常情况下要先通过血液循环回到肝,再由肝通过血液循环分配到需要能量的地方,完全拒绝碳水化合物,在大量进食脂肪情况下,就会增加肝的工作负担,造成肝功损伤,更容易得脂肪肝、肝硬化。

增加肾脏负担

不吃碳水那么肉肯定就吃得多,体内有大量的蛋白质,而大量燃烧蛋白质给身体供能会给肾脏排泄增加负担。

催吐给身体带来的影响:

脸变宽变大

这是因为反复催吐的人,脸部两侧的腮腺、下颌下腺会肿胀,自然导致脸变得宽大。

胃酸腐蚀食道、牙齿

在催吐时,胃酸可能会腐蚀食管、声带、牙齿等,你想哈吃点柠檬牙齿都遭不住,还消说遭胃酸反复腐蚀,哎呀,光想都难受!

营养不良 电解质紊乱

这也很好理解,吃进去的东西全部被吐出来了,还有啥子营养可言?!

食管破裂

剧烈呕吐可能会引起食管内压急剧上升,导致食管破裂穿孔,还可能引起纵隔感染。

不再靠节食和催吐减肥,也许我们的人生也不会变得更好。但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为了更好的明天,而是为了避开最坏的明天,而活着……

参考文献:

[1]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968).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2nd edn). Washington, DC:

[2]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980).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3rd rev edn). Washington, DC:

[3]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1987).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4th edn). Washington, DC:

[4]Erzegovesi, S., & Bellodi, L. (2016). Eating disorders. CNS Spectrums, 21(4), 304-309. doi:10.1017/S1092852916000304

[5]E Stice, JM Gau, P Rohde, H Shaw Risk factors that predict future onset of each DSM-5 eating disorder: predictive specificity in high-risk adolescent females J Abnorm Psychol, 126 (2017), pp. 38-51

[6]Treasure J, Duarte TA, Schmidt U. Eating disorders. Lancet. 2020 Mar 14;395(10227):899-911. doi: 10.1016/S0140-6736(20)30059-3. PMID: 32171414.

[7]Benn, T., & Walters, D. (2001). Between Scylla and charybdis nutritional education versus body culture and the ballet aesthetic: the effects on the lives of female dancers. Research in Dance Education, 2, 139– 155.

[8]Bettle, N., Bettle, O., Neumaker, U., & Neumaker, K. J. (1998). Adolescent ballet school students: their quest for body weight change. Psychopathology, 31, 153– 159.

[9]Borenstein, M., Hedges, L., Higgins, J., & Rothstein, H. (2005). 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Version 2. Englewood NJ: Biostat.

[10]Brooks-Gunn, J., Warren, P., & Hamilton, L. H. (1986). The relation of eating problems and amenorrhea in ballet dancers.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19, 41– 44.

[11]Smink FRE, van Hoeken D, Oldehinkel AJ, Hoek HW. Prevalence and severity of DSM-5 eating disorders in a community cohort of adolescents. Int J Eat Disord. 2014;47(6):610-619.

[12]Mitchison D, Mond J, Bussey K, et al. DSM-5 full syndrome, other specified, and unspecified eating disorders in Australian adolescents: prevalence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Psychol Med. 2019;1-10.

[13]Flament MF, Buchholz A, Henderson K, et al. Comparative distribution and validity of DSM-IV and DSM-5 diagnoses of eating disorders in adolescents from the community. Eur Eat Disord Rev. 2015;23(2):100-110.

[14]Nielsen S. Epidemiology and mortality of eating disorders. Psychiatr Clin North Am. 2001;24(2):201–14. doi: 10.1016/S0193-953X(05)70217-3

[15]Lindblad F, Lindberg L, Hjern A. Improved survival in adolescent patients with anorexia nervosa: a comparison of two Swedish national cohorts of female inpatients. Am J Psychiatr. 2006;163(8):1433–5. doi: 10.1176/appi.ajp.163.8.1433.

[16]Muir A, Palmer RL. An audit of a British sample of death certificates in which anorexia nervosa is listed as a cause of death. Int J Eat Disord. 2004;36(3):356–60. doi: 10.1002/eat.20055.

[17]Crow SJ, et al. Increased mortality in bulimia nervosa and other eating disorders. Am J Psychiatr. 2009;166(12):1342–6. doi: 10.1176/appi.ajp.2009.09020247

[18]Arcelus J, Haslam M, Farrow C, Meyer C. The role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ing in the maintenance of eating psychopatholog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testable model. Clin Psychol Rev. 2013 Feb;33(1):156-67. doi: 10.1016/j.cpr.2012.10.009. Epub 2012 Nov 10. PMID: 23195616

[19]Penniment KJ, Egan SJ. Perfectionism and learning experiences in dance class as risk factors for eating disorders in dancers. Eur Eat Disord Rev. 2012 Jan;20(1):13-22. doi: 10.1002/erv.1089. Epub 2011 Jan 27. PMID: 21275007.

[20]Zimmerman J, Fisher M. Avoidant/Restrictive Food Intake Disorder (ARFID). Curr Probl Pediatr Adolesc Health Care. 2017 Apr;47(4):95-103. doi: 10.1016/j.cppeds.2017.02.005. PMID: 28532967

[21]Dufresne L , Eve‐Line Bussières, Alexandra Bédard, et al. Personality traits in adolescents with eating disorder: A meta‐analytic review[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 2020, 53(2).

[22]Frank, Guido K W et al. “The Neurobiology of Eating Disorders.”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vol. 28,4 (2019): 629-640. doi:10.1016/j.chc.2019.05.007]

[23]章晓云,钱铭怡.进食障碍的心理干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01):31-34.

[24]陆晓花. 青少年进食行为与进食障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25]李秀亮.进食障碍的病因及治疗[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05):633-635.DOI:10.13342/j.cnki.cjhp.2010.05.028.

[26]张衍,席居哲.暴食症的诊断、治疗及其疗效[J].心理科学,2011,34(06):1508-1511.DOI:10.16719/j.cnki.1671-6981.2011.06.041.

[27]邹蕴灵,陈珏.认知行为疗法在进食障碍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9,29(03):214-215.

[28]Borden A, Cook-Cottone C. Yoga and eating disorde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 comprehensive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Eat Disord. 2020 Jul-Aug;28(4):400-437. doi: 10.1080/10640266.2020.1798172. PMID: 32964814.

[29]Mairs R, Nicholls D.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eating disorder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rch Dis Child. 2016 Dec;101(12):1168-1175. doi: 10.1136/archdischild-2015-309481. Epub 2016 Jun 28. PMID: 27381185.

[30]Murphy R, Straebler S, Cooper Z, Fairburn CG.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eating disorders. Psychiatr Clin North Am. 2010 Sep;33(3):611-27. doi: 10.1016/j.psc.2010.04.004. PMID: 20599136; PMCID: PMC2928448.

本文作者:孙健桐、聂皓苒、张骏

循证来源:医牛独家循证原文(点击获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