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不是第二个妈妈!家庭中父母这样做才是最好的分工

上海新华医院 医牛健康资讯网综合整理 2021-10-21 家庭教育 (3640)

近几年家庭的孩子数量增加了,照顾孩子的方式也在变化;大家可能对这样的照顾分工方式并不陌生:两个孩子一个父亲及祖父母主管,一个由母亲及外祖父母主管。甚至有外公外婆照顾一段时间,爷爷奶奶家照顾一段时间,轮流来谁也不占便宜谁也不吃亏,这样貌似公平公正的做法。

明确的分工,从原理上来讲最高效,但过于像企业团队一样的分工管理,必然会产生像企业一样的“绩效问责”;如其中一个孩子出现成绩不佳,情绪行为问题;不但得不到其他家人的支持理解和分担,反而会认为是“没有尽到责任”“没有做好”;让主管的照养人更感压力和无助。

“公平感”是一个主观的标准,难以通过工具的丈量达到绝对的公平,比如家务事:一人做饭、洗碗,一人扫地洗衣服。首先两人的工作量没有办法确定,做饭是丰富还是简单,扫地是粗略维护卫生还是一尘不染;其次心理感受不同,喜欢烹饪的人做饭不算是一个任务而是一种“奖赏”,而厌烦擦地的人打扫卫生是难以及时行动起来的。故家庭的公平分工和能力有关,和责任感以及沟通有关。

另一方面,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家庭成员之间天然地会发生各种广泛的情感联系,所谓的明确分工会造成和一个家长紧密,和另一位家长相对疏离;两个孩子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比较会在幼小的心灵里出现不满和疑惑。由于孩子们各自忙于学习,兄弟姐妹也缺乏真正的手足相处;这样的家庭关系存在较多的隐患。

怎样的分工才是好的分工呢?

过去“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分工已不太现实,绝大多数家庭已是夫妻双方同时在外工作,同时负担起养育孩子的责任。

好的分工基于共同的参与,充分的互动;又兼顾到各有所长和家庭内部的具体需求。

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大众心理对好爸爸的期待不断增加,但基本上仍被视为母亲角色的延伸。事实上,好爸爸绝不等于第二个妈妈。

妈妈的角色有其独特之处,母爱从怀孕的经验开始出发,父爱却多由理性认知而来,代入感不如母亲;父亲会旁观孩子思考和摸索,认为“该出手时才出手”,而妈妈则更容易大包大揽,可能在孩子还没开始想之前就动手帮他做好了。

爸爸会显得相如粗野、冒险、竞争,这些在社会心理中被认为是不合适照养孩子的特质,但却是父亲发挥独特影响的关键能力。和孩子玩大肢体、操作型的运动或游戏,带孩子经历激烈的情绪起伏,在害怕却又期待的情绪中大胆尝试自己的极限,也学会从兴奋中恢复平静;过程中体验竞赛乐趣,磨练社交技巧与勇敢的性格特质。

父亲母亲的角色需相辅相成,应该依照各自的擅长来育儿;两人的合作不基于刻板的性别印象,而是共同参与,互相协作。

给好爸爸支大招

尽早准备

在孩子从小到大的教育过程中,很多爸爸都是在错误中摸索,等真正上手,通常关键依恋期也过去了。所以好爸爸要从妈妈怀孕起开始投入学习,做足心理准备,才不会在孩子出生后跟不上节奏。

讲好故事

念故事通常是比较静态的亲子互动方式,越来越多的绘本包含了冒险、无厘头、恐怖、动物生命或科幻元素等偏向“爸爸口味”的绘本,搭配夸张的跳舞和音乐,让说故事有趣活泼起来,也将父性特质传递给孩子。

多花时间

时间投入愈多,就越不容易成为“甩手掌柜”;爸爸应有固定亲子时间,比如一起吃早晚餐、接送上下学、参加家长会、说故事等等。与此同时,爸爸也可聊聊自己的工作和既往经历,有空时请孩子到工作场合参观和进餐。

多点弹性和耐心

父性特质有掌管和支配的特征,以及过于追求合理化的性格;仿佛军官一般管教自己的“小兵”,育儿过程中需多点耐心和弹性,不要只注重结果(成功成仁)而忽略过程(孩子和爸爸共同的成长经历)。

学会倾听和道歉

传统父亲“只知说教、不知倾听”,良好的沟通以倾听为基础,孩子的心声需耐心听取;好爸爸不需要给出孩子现成的答案,重要的是倾听中的陪伴和支持;当爸爸犯错或无法信守承诺时,需开口道歉,让孩子知道爸爸也有弱点和缺点。不用担心孩子知道爸爸并不完美,接受父母的不完美孩子才会更客观平静地接纳自我。

父亲的角色不可或缺,不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积极参与还是无奈缺席,都是他们生命中的重要人物;

家庭中父母通力合作,互相效力,只有在好爸爸参与的陪伴与照顾之下,孩子才能得到心身的健康成长,而最终成功或者成仁!

循证来源:医牛独家循证原文(点击获取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