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丸测试”你做了吗?

科技日报、医牛健康资讯网综合整理 2016-07-19 心理测试|网络 (2995)

“药丸测试”你做了吗?得出的结论是8岁还是80岁?

不管测试结果是否令人满意,你必须知道的是:网络流行的心理测试大多是“呵呵”而已,在“信度”和“效度”这两面照妖镜面前,通常就显了原形。

心理话:

一个关于“药丸颜色”的小游戏,上周刷屏朋友圈。

7道题,全部和颜色相关,只需按照眼睛给你的信号做出选择,然后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游戏会告诉你,你的心理年龄其实只有7岁、18岁,或者108岁...

测出7岁的人非常开心,在朋友圈上宣称,看,我还是个宝宝!测出108岁的人,大概会默默将手指划向屏幕右上角,狠狠按下那个“叉”——这种数字还是不要分享出去的好。

心理年龄和色彩识别到底有什么关系?

其实,心理学家表示,真心没什么关系。而且,我们通常所说的“心理年龄”和心理学上所指的“心理年龄”,相去甚远。

心理年龄,衡量的不是心态有多年轻

生理年龄数字逐年增加,这个谁也改变不了;但若心理年龄还保持在青春阶段,也可当作慰籍——谁没有不老的脸,但可以有不老的心。

“其实,专业上讲的‘心理年龄’,是指‘智力年龄’,它与智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复旦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丁敬耘告诉我们,心理年龄并非越小越好;相反,智力年龄高出实际年龄越多,意味着被测者智力发育水平越高。当然,心理年龄测量其实多用于处在发育阶段的少年儿童。

这个概念最早由法国心理学家比奈(Binet)在编制智力测验时采用。每个年龄段都有相应的6个智力测验,每个测验代表智龄2个月。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孩子通过了5岁组的全部智力测定条目,那么他的智力年龄就是5岁;如果他还通过了6岁组的2个测定条目,他的智龄就可上升到5岁4个月。

对儿童来说,“心理年龄”大于实际年龄,这约等于“这孩子比同龄人聪明”,是件可喜可贺的好事。一些机构还会将“智力年龄”作为选拔儿童的参考依据。而如果在测试时发现孩子出现了智力年龄滞后于生理年龄的情况,也要及时进行引导。

“它和日常话语中讲到的‘心理年龄’完全不在一个层面。”青岛一鸣心理咨询中心创始人、心理咨询专家潘鸣说。心理年龄指依照个体心理活动的健全程度确定的年龄,以思维和语言为核心的认知、情感和意志相统一的心理活动过程,同时考察个体的意识活动水平。“考察心理年龄的优点在于反映个体的真实能力, 缺点是测量其实很困难。”潘鸣指出,诸多打着“心理年龄测试”旗号的问卷和游戏,考量的其实是人的心态和情趣。

心理测试,要的不是曲折离奇

社交网络上,标榜着“超准”的心理测试问卷满天飞。然而,潘鸣指出,心理测试是心理测量学科的一门工具,做出一套成熟可信的心理测量工具难度颇高。没有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心理测试量表,在国外被检验过的量表,引进国内还要再进行“本土化”;那些能被专业检测机构运用的心理测量量表,都是经过了千锤百炼、反复验证。

“测试要可信,它至少得满足两个标准:信度和效度。”丁敬耘指出,网络上的问卷,在“信度”和“效度”这两面照妖镜面前,通常就显了原形。

信度,指的是测量的稳定性。比如说,一把尺子,测同样的物体,今天测出来是1米,明天就成了1米半。那我们认为,这把尺子肯定有问题。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如果要量身高,却拿了磅秤,那就别指望体重秤能如实反映高矮。

网上娱乐类型的心理测试,绝大多数都在“信度”和“效度”上存在问题。它说要测心理年龄,实际上测的是色彩感知,结论自然不足为信。

心理学博士、注册心理咨询师陈海贤干脆给出了一个更简单的判断标准:题目越接近常识的,你越知道测什么的,通常越准。题目越曲折离奇,越有故事性,越不知所云,通常越不准。“如果‘你今天心情好吗?’也能算一个心理测验,而你的回答又诚实的话,当然准了。而如果根据‘厕所有近、中、远三个厕位,你会选择哪个厕位?’来判断你的人格特征,当然不准了。”

直接给出简单粗暴结论的就是耍流氓

趣味测试是社交媒体上的“宠儿”,微信文章的阅读量,随随便便就能达到“十万加”。

为什么?因为好玩,而且好测。花上几分钟,就能看到一个貌似有点道理的结论。比如“你是热情奔放、积极开朗”或“你多愁善感、心思细腻”。结论说得模棱两可,而你细细分析,似乎都能在自己身上找到某种对应,从而获得内心的愉悦感。

“每个人都有了解自己的需求。”丁敬耘说,这些简单易行的心理测试,确实迎合了这一需求。

科学化的心理测试,则比这个要复杂许多。它的数据整理,汇总及测试报告的出具,均需专业人员操作完成。潘鸣说,这其实也如同一场考试,只不过评估的不是学习能力,而是心理健康程度。既然同样是“考试”,做测量问卷,也需要遵循一定的“考场纪律”和“考试规范”。比如实施心理测验的场所,甚至桌椅的配置、照明是否合适等,都有考究;而测试员也得严格遵循心理测验指导手册,并在测试时注意被试者的身心状态。

还需注意的是,对心理测试的结果,并不能草率采信,尤其是对晋升、选拔或定罪量刑等有重大影响的测试,其结果出具更要慎之又慎。潘鸣表示,测量结果,只能作为参考,是检测的辅助性手段。“我们要综合考虑被试者本人身体、情绪状况,和被试者面对面交流,而且可能需要进行多次测试。科学心理测试是很严谨的。”

丁敬耘也表示,做完心理测试仅仅是第一步。如果想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还应拿着测试结果,去跟专业人士进行讨论,在其帮助下了解测试结果的含义,并明确自己需要怎样进行调整。

循证来源科技日报,青春能不能有颗不老的心,2016年0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