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医院】胃炎还是胃癌 这个“新式武器”能够精确诊疗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医牛健康资讯网综合整理 2018-10-09 胃癌|胃镜 (3998)

一天上午,一位女患者焦灼地进入诊室,递给我两份报告,忧心忡忡地问:“医生,我该怎么办?”原来,她在当地医院胃镜检查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但病理诊断报告上赫然写着“印戒样细胞癌”。

究竟是炎症还是癌症?我安慰她说:“这样吧,我用我们的‘新式武器’帮你再检查一遍。”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画面:

原来在她的胃体小弯侧有一大片色泽发白区域,用我们的“新式武器”——一种“高配版”的胃镜——进行电子染色放大观察发现:粘膜表面微结构消失,微血管稀疏扭曲,病灶边界清晰存在,最后胃镜活检病理诊断为“低分化腺癌”。

明确诊断后,这位女患者及时在华山医院医院进行了全胃根治术。术后病理与胃镜检查结果一致,所幸的是,病情发现得早,患者淋巴结未见转移,预后良好。

那么,我们使用的“新式武器”是什么,为什么要用它呢?

不容乐观的消化道肿瘤数据

中国是消化道肿瘤高发国家,根据我国国家癌症中心的每年数据统计,食管癌每年新发病例数超过22万例,死亡约20万例;胃癌每年新发病例约40万例,死亡约35万例;结直肠癌每年新发病例超过25万,死亡病例约14万——在中国,消化道肿瘤无论是发病率还是死亡率一直占据恶性肿瘤的前列。

胃镜、肠镜:早癌早诊早治的“利器”

是不是意味着必须悲观呢?其实不然!事实上,消化道肿瘤的转归及预后与诊治时机密切相关,消化道早癌,即癌组织仅局限于粘膜及粘膜下层,其5年生存率均超过90%,且大部分通过内镜手术即可获得根治性治疗。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降低死亡率及提高生存率的主要策略,而内镜筛查及精查(包括老百姓熟悉的胃镜和肠镜)是检出消化道早癌的“利器”。

常用的胃镜和肠镜检查技术有哪些?

消化系统一直都是人体中非常隐蔽的部分,可谓神龙只见其首尾。好在,内镜的问世改变了这一现象,靠着它,如今医生可以认识并治疗多种疾病。目前常用的胃镜、肠镜检查技术包括普通白光内镜、化学染色内镜、电子染色内镜、放大内镜、荧光内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我们所使用的“新式武器”属于电子染色内镜的一种最新技术,在胃镜和肠镜上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电子染色内镜通过特殊的光学处理实现对消化道黏膜的电子染色,更能清楚显示消化道粘膜表面结构、微血管的形态及病变范围;放大内镜可将消化道黏膜放大几十倍甚至上百倍,观察粘膜腺体表面小凹结构和粘膜微血管网形态特征等细微变化,尤其是与电子染色内镜相结合时粘膜特征显示更为清楚。

所以电子染色内镜结合放大内镜检查,不仅可鉴别消化道病变的良、恶性,还可判断恶性病变的边界和范围。

“新式武器”——蓝激光内镜系统

我们为这位女士使用的是LASEREO蓝激光内镜系统,它搭载在普通的胃镜上,使其性能瞬间“升级”:通过调整两束激光发射强度,实现白光观察和黏膜表层窄带蓝激光不同临床需求的观察;凭借激光光源的特性,可以获取更加明亮、清晰、深层血管的图像,使得内镜深入检查黏膜表层微细血管技术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提高了早癌等病变部位的可辨识度,为消化道早癌精确诊疗带来更多可能性。

这项技术可以清晰显示消化道黏膜腺管开口和微血管结构的变化,能进一步提高消化道微小病变的早期诊断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诊断:

1、质的诊断:鉴别正常上皮、过形成上皮、组织异型程度和上皮性肿瘤(腺瘤和癌);

2、量的诊断:判断癌浸润深度和范围。

用“新式武器”,我们能发现什么?

蓝激光内镜系统应用于胃镜和肠镜,诊断的疾病包括:

1. 诊断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应用:包括早期食管癌、食管上皮内瘤变(低级别、高级别)、Barrett食管等;

2. 诊断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应用:包括肠化生、不典型增生及早期胃癌等,尤其是平坦型微小病灶;

3. 预测结直肠息肉、肿瘤的病理组织学诊断及大肠肿瘤的浸润深度。

循证来源医牛独家循证原文(点击获取链接)

文稿作者 丁伟群,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消化科副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