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肿瘤医院主任医师:我为什么拒绝在线问诊

京城健康守护者、医牛健康资讯网综合整理 2018-06-14 在线|问诊|癌症|影像 (3674)

时下,各类互联网社交方式日益受到青睐,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通过社交平台,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资讯,与亲友交流,还能实现一些缴费、看病等生活功能。通过微信视频,一些疾病也实现了远程问诊、在线求诊,但是,在一些特殊疾病的诊断上,患者是否能够完全依赖在线问诊的结果决定治疗方向?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乳腺癌预防治疗中心卫燕主任医师显然有着自己的思考和理解:

每当遇到电话或微信回答替朋友咨询疾病诊治的朋友时,我通常的回复格式是,因为没有见病人,没有我们医院的病理报告和相关检查,建议患者决定在哪里治疗就听从那里医院医生的建议。有任何疑问可以直接询问患者的主诊医生。如果有条件,可以进行远程会诊,由医生之间进行沟通。

有些朋友感觉无法理解,明明你就是大夫啊,为什么不管呢?今天我就把其中的一部分理由写下来:

关于病理会诊

由于抗肿瘤治疗药的毒性很大,所以,组织病理诊断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进行治疗的法律依据。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是2008年5月8日中午央视的今日说法节目,讲到上海一位女性的经历。若干年前,她被一家医院诊断为乳腺癌。之后,经历了患侧乳房切除、化疗和放疗,经历了若干年战战兢兢的随访检查。

后来,因为搬家到了离手术医院比较远的地方,她就换到另外一家医院就诊。这家医院要求会诊从前的病理切片后,才能把她纳入乳腺癌患者的管理。结果,病理会诊的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家医院出具的病理报告竟然是未见恶性肿瘤征象。我记得当时她说,这对她来讲,已经不是用晴天霹雳能够形容的了!

后来,上海组织了全市病理会诊,结论是支持后面这家医院的诊断。这次病理会诊让她不必再诚惶诚恐地把自己当成癌症患者,也不必过度担心年纪轻轻就"患病"的自己会不会影响到女儿。

第二个是某患者被诊断为肺癌。抗肿瘤治疗效果很差,反而疾病进展迅速。家人不甘心,换了一家医院求治,结果这家医院诊断为肺结核。而后来的讨论是,前面那家医院在有可能取得组织病理的情况下,仅以细胞学病理作为抗肿瘤治疗的依据是欠妥的。

关于影像检查

一方面,不同医院的机器型号不一样,技术员的操作水平不一样,出报告医生的培训过程和出报告的习惯不一样,出报告医生善长观察的疾病不一样,加之影像医生的报告,是在认真阅读所有图像,并对可疑之处进行放大和明暗对比度调节等等的细致观察后给出的,所以,您手里的界面豆腐干大小的图像会损失非常多的非常重要的信息。或者说,看个大概可以,作为治疗依据需要慎重。

另一方面,对于四期患者而言,治疗的主要目的是维持或改善生活质量,所以,我反复告诉所有患者及家人的一句话是,现阶段的治疗目标和早期已经完全不同了:如果说,早期的目标是斩草除根,希望疾病不复发,那么现在,在已经非常不幸的出现了复发转移之后,我们目标必须并且只能改变了。现在,我们的目标是与疾病和平共处。所以,在开始治疗后,病情不进展就是胜利。

在患者和家人接受了这个客观目标后,心态会平和许多。再加上如果效果不错,患者和家人就更加配合了。许许多多的喜出望外都是在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获得的。

言归正传,怎样确认原有病灶没有进展?这需要影像科医生的悉心观察、对比。有时候,如果影像科医生的报告和临床医生的观察或患者的自觉症状的变化情况不符,我们会另外请一位影像科医生——既不是前面一次出报告的医生,也不是后面这次出报告的医生——进行前后两次影像比较,再给出一个影像医生的判断,然后进行综合分析。

所以,如果你在这家医院治疗,而在另外一家医院做检查,医生在对影像结果有疑义的时候无处沟通,就会很尴尬了。

关于抗肿瘤用药

在了解了患者的既往抗肿瘤治疗病史, 会诊了外院病理,并且在我院完成了分期检查等等资料收集和分析工作之后,如果你接受我的口服药物治疗的建议,鉴于报销的原因,患者可以回当地取药,定期回访检查评价治疗效果即可,也有些患者因为各种考虑,坚持在我院取药。

人命关天,还是慎重为好!


循证来源:医牛独家循证原文(点击获取链接)

文稿作者 卫燕,医学博士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乳腺癌预防治疗中心,内科专家,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