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发表四川大学研究成果: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利与弊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医牛健康资讯网综合整理 2023-05-11 2型糖尿病|SGLT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 (3012)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中国循证医学中心/MAGIC中国中心李舍予副教授团队在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临床研究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作为“原始研究”发表在The BMJ杂志(IF:96.216)。

该研究系统回顾了有史以来随访半年以上的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所有随机对照试验,共计816项,逾47万2型糖尿病患者进入分析,综合评估并比较了13种2型糖尿病药物(包括SGLT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非奈利酮、替西帕肽、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DPP4抑制剂、磺脲类药物、非磺脲类促泌剂、基础胰岛素、餐时胰岛素和基础-餐时胰岛素)预防死亡和心肾并发症的作用与不良反应。研究在课题组以往牵头国际临床实践指南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肾风险分层的基础上,将证据转化为可以直接用于临床决策的绝对效应,并制成了交互式医患共同决策工具,以服务临床实践。

from clipboard

2型糖尿病给我国乃至全球造成了严重的疾病负担。药物治疗是2型糖尿病治疗和管理的基石之一。课题组于2021年牵头颁布的国际临床实践指南(BMJ 2021;373:n1091. doi:10.1136/bmj.n1091)提出了新的不依赖血糖控制的2型糖尿病治疗策略,但仅对SGLT2抑制剂和GLP-1受体激动剂给出了用药推荐。随着新的降糖药物不断进入临床实践,特别是非奈利酮(一种非甾体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和替西帕肽(一种GIP/GLP-1受体双激动剂)使临床医生面临了新的药物选择问题。

德国慕尼黑大学Oliver Schnell教授联合全球糖尿病、心血管和肾脏学科主流学会的从事临床实践指南制定的主要成员成立的CVOT工作组(CVOT Taskforce)。课题组与该组织合作,从临床实践指南制定的角度确定了临床问题,并将新型非固醇类醛固酮受体拮抗剂非奈利酮和GIP/GLP-1受体双激动剂替西帕肽加入分析。新西兰Otago大学Suetonia Palmar教授为课题组提供了其既往大型网状Meta分析的全部原始数据。来自国内多个兄弟高校、加拿大、伊朗、日本的临床和方法学专家共同完成证据检索、偏倚风险评价等工作,最终采用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发布了这一“史上最全”的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证据合成研究。

研究提示,与标准治疗相比,SGLT2抑制剂和GLP-1受体激动剂显著降低死亡、心肌梗塞、心力衰竭和终末期肾病风险,其中SGLT2抑制剂减少心衰和终末期肾脏病的疗效优于GLP-1受体激动剂的疗效,但GLP-1受体激动剂能够减少卒中风险而SGLT2抑制剂不能。非奈利酮减少全因死亡风险的疗效与SGLT2抑制剂和GLP-1受体激动剂相近,在减少心衰方面与SGLT2抑制剂疗效相近且优于GLP-1受体激动剂,虽能减少终末期肾脏病方面,但效果逊于SGLT2抑制剂。应注意非奈利酮仅在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的患者中有研究证据。替西帕肽减重效果优于所有其他药物。经典药物二甲双胍可能稍减少全因死亡,而磺脲类药物可能稍增加全因死亡。

不同药物的不良反应也各不相同。SGLT2抑制剂可增加生殖器感染风险、截肢和酮症酸中毒,GLP-1受体激动剂和替西帕肽可成倍增加严重胃肠道事件风险,非奈利酮可增加5倍严重高血钾所致住院的风险。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增加54%的心衰风险,而磺脲类药物和基础+餐时胰岛素严重低血糖风险最大。应注意的是,其中一些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并不一定很高。例如用药5年后,每1000人使用SGLT2抑制剂可能仅增3例截肢和2例酮症酸中毒。每千人使用非奈利酮5年仅增加10例因严重高钾相关的住院。

from clipboard

from clipboard

该研究采用了独特算法和组织形式,使超大网状Meta分析的证据快速评价成为可能。这些技术创新使该研究作为现有纳入研究最多,证据治疗评价工作量最大的网状Meta分析,保持了最高水平的完成度和信息的快速迭代。同时,为了更好服务临床实践,研究团队开发了交互式医患共同决策工具(MATCH-IT,https://matchit.magicevidence.org/230125dist-diabetes/#!/),基于团队牵头的国际临床实践指南所推荐的患者风险分层,给出了不同2型糖尿病患者个体化获益与风险绝对值的定量估计。为循证个体化治疗提供了能直接用于临床实践的在线工具。

from clipboard

该研究成果在2022年6月及11月两次在CVOT峰会的指南工作坊中进行专题展示。截止研究发表前,已有包括NICE、澳大利亚糖尿病学会、荷兰全科医学联盟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业委员会与课题组联系提前获取研究结果。该研究同时也将支持2021年版BMJ快速推荐的更新。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循证评价与快速指南研究室/MAGIC中国中心李舍予副教授为该研究通讯作者,团队数据分析师石清阳与2020级学术型硕士农开磊为该研究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也得到了四川省科技厅项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135计划项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循证医学中心孙鑫教授及其他各级领导、专家的大力支持。


循证来源:医牛独家循证原文01(点击获取链接)

循证来源:医牛独家循证原文02(点击获取链接)